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西蜀史杜诸友序文书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一九、《北溪大全集》卷三三、《宋元学案》卷六八
某外日别次,甚感诸友各勤赠言,途中匆匆,未及披览。
至家,人事稍暇后,方得一观,类皆志趣高明,不肯埋没流俗,俱卓卓有景慕贤德之意,窃深为之敬叹。
其间有义未安处,敢一切磨之。
史兄全篇,以濂洛之学乃洙泗万世之正学为主意,而谓文公集厥大成,粹乎真洙泗濂洛之渊源,可谓已认著圣贤门路,而得其一定准程矣。
但当即此为终身钻仰之计,且须平心玩味,切己体察,孜孜循序,毋支毋离,毋过毋凿,则异日自有登堂入室处。
所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无非生生不息之诚,鸢飞鱼跃,上下皆察,无非成性存存之妙。
此等陈义似高,然不免举子时文牵挽之态。
看道理正不可如此含糊,须各随本文子细䌷绎,乃能明晓莹彻,有切己得力处。
如《乾》彖传所谓「变者化之始,以所赋之命言,化者变之成,以所受之性言」二句,乃谓乾道变化,无所不利,而万物各受其所赋之正,以为一身之主,所以释乾「利」之
盖就阴、静一边言之,生生不息之诚,乃一元生理之流行,贯彻乎四德动静之间,循环而无端也。
《中庸》引「鸢飞鱼跃」以證天理自然流行之妙,昭昭乎天地上下,无所不在,若成性存存,乃言智礼本成之性,存存于我,则道从此而出,其存之又存,乃工夫纯熟,无间断之意。
此等语脉,自各不同,强为牵合则浑杂无别,有害于穷理之实。
至所谓「清浊混杂,有待澄治,则为庸人」者,又欠委曲。
据人生气禀,除了圣人一等,自贤人而下,便已皆然。
但其中多寡分数煞不齐,而人品随之亦煞不一,未可都以庸人一例断之,失权衡之平矣。
馀所讲明,则皆平正稳帖,路脉不差,为可喜。
千万勉之。
杜兄深有警策,于为学当在「自己下工夫实体之」一言,全篇反复推證,以是意为主而服膺之,可谓得切问近思之要矣。
大抵古圣贤邈在数千百载之上,影响绝不相接,只有遗言在简册间。
今若不实体于己,则何由识言中滋味,而得古人心肠肝肺,于己分亦何相干?
须把圣人之言,如亲承謦欬于群弟子,如亲与同堂合席相讲磨,其所论事,如自己亲做底一一就己上实体之,则其是非当否、轻重缓急,一如痒疴疾痛之切于身,皆瞭然可得而知矣。
由是而之,则圣贤千言万语,皆为切己之盘盂几杖,个个有受用处。
及其久而熟也,虽或閒言漫语,亦无非吾切己之益,而用功之实也。
然于实体之中,亦须致知力行工夫并进,盖实体察之则知益精,实体而合之则行益切,又不可徒守彼一言,恐复糊涂无活法也。
子安所叙虽嫩,而旨意已平正
其论闽、浙、湖湘、江西之学,为门各异,而独有取于闽学,得正传之粹,亦所主之不差矣。
但诸家之深浅邪正,亦当灼知其本末表里,无纤悉遁情,方能决不为吾惑,而所主者益坚以定。
若未能然,则全未可惹著。
只一意坚吾所主,以待他时识见长而自明。
且如湖湘之学,亦自濂洛而来,只初间论性无善恶有专门之固。
及文公为之反覆辨论,南轩幡然从之,徙义之果,克己之严,虽其早世,不及大成,而所归亦已就平实,有功于吾道之羽翼。
浙中之学,有陈、吕之别,如吕以少年豪气雄大,俯视斯世,一旦闻周、程、朱、张之说,乃尽弃其学而学焉,孜孜俛首,为圣门钻仰之归,未论所至之何如,只此勇于去邪就正一节,深足为至道者之观,亦吾名教中人。
如诸陈辈,乃鄙薄先儒理义为虚拙,专驰骛诸史,捃摭旧闻为新奇,崇奖汉唐,比附三代以便其计功谋利之私,曰:此吾所以为道之实者。
兹又管晏之舆皂,而导学者于卑陋之归也。
江西之学,则内专据禅家宗旨为主,而外复牵圣言皮肤枝叶以文之,别自创立一家,曰此吾所独悟于孔孟未发之秘旨,而妙契乎尧舜千载不传之正统者,其实诐淫邪遁,与孔、孟、周、程大相背驰,甚为吾道贼,害尤甚。
后进看邪正不破,乐其径便,多靡然从之,此种自江沿浙,已滋蔓矣。
兹其取舍从违之机,非理明义精未易决,在初学有志斯道,而为圣贤之归者,诚不可不谨其所习也。
其名约之,则汎滥驳杂之甚矣。
所列道学四条之,安得许多分裂。
所谓道学者,其所学以道为主;
而所谓道者,又非有他,只不过人事当然之理,天下古今所共由者而已。
初非有幽玄高妙,悬空在万物之表,与人事不相干者也。
但推其根原所自来,则出于天命之自然,而语其全体所会,则实具于吾心。
惟是气禀物欲之交累,而致知力行等工夫少,得人勇猛去做,如果有能做得此工夫,净办至到,则是理可复全于我。
由中而见于四体,则目视耳听有常度,手举足履有常节。
至于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者,皆仁义智睟面盎背之馀,而为道德之容。
见于应事接物,则为父子有亲,为君臣有,为夫妇有别,为长幼有序,为朋友有信,无不各尽其道者,皆此理之大目,而为人伦之至。
其与朋友切磋琢磨者,亦不过讲明乎此理,而相勉以进之也。
如《大学》所谓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盖以切磋骨角有脉理之可寻,乃是言讲学之事,非指此目为道学也。
其发明圣经蕴奥,著书以导后学者,亦不过写其平日躬行心得之馀,而寓于修道之教也。
虽至于治国、平天下,弥纶天地,裁成万物,亦莫非其中大本之所流行,而明德新民之极功,非度外也。
是虽曰万殊,而皆一本也。
此尧、舜、禹、汤、文、武、皋陶、伊、傅、周、召,达之所行,孔、颜、曾、孟、周、程诸儒,穷之所明,无二致也。
若所学不由此,则无其本,而所固有者不能有,凡百所为皆不免于外面计较之私。
是虽言动有礼,容止可观,未必合理之当然,而为先王之法言德行也。
是虽忠于君,孝于亲,弟于兄,信于友,未必得古人之成法,而为中庸之至德也。
虽于朋友讲磨,极其博洽,殆亦不过俗尚意见之偏,而非圣贤之精义也。
虽训释诸经,穷深极微,号为名儒,殆亦不过曲学专门之凿,而非道德之格言也。
虽至于治国、平天下,亦不过才智功利之陋,而非此道之大用流行也。
是特汉唐诸儒,及管晏俦辈等事,乌识所谓圣门之学,而乌可以道学名之?
至所谓终日兀坐,与坐禅无异,而前辈又喜人静坐之说,此正异端与吾儒极相似而绝不同处,不可不讲其所以为邪正之辨。
道佛二家,皆于坐中做工夫,而小不同,道家以人之睡卧则精神莽董,行动则劳形摇精,故终日夜专以打坐为功,只是欲醒定其精神魂魄,游心于冲漠,以通仙灵,而为长生计尔。
佛家以睡卧则心灵颠倒,行动则心灵走失,故终日夜专以坐禅为功,只是欲空百念,绝万想,以常存其千万亿劫不死不灭底心灵神识,使不至于迷错个轮回超生路头尔。
此其所主,皆未免意欲为利之私,且违阴阳之经,咈人理之常,非所谓大中至正之道也。
若圣贤之所谓静坐者,盖持敬之道,所以歛容体,息思虑,收放心,涵养本原,而为酬酢之地尔。
固不终日役役,与事物相追逐,前辈所以喜人静坐,必叹其为善学者以此。
然亦未尝终日偏靠于此,无事则静坐,事至则应接,故礼经于合当坐时则坐如尸,合当立时则立如齐。
明道亦终日端坐,如泥塑人,及至接人,则浑是一团和气,是皆天理之公,而学行当然,不容废者。
江西之学,不读书,不穷理,只终日默坐澄心,正用佛家坐禅之说,非吾儒所宜言。
初学者未能有得,则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可须臾忘也。
安得终日兀坐而无为,如理未明,识未精,徒然终日兀坐而无为,是乃槁木死灰,其将何用?
来说乃谓心最难制,默然端坐,举日纷然,不火而热,不冰而寒,欲其无所思而不可得,则差之远矣!
心不能无思,所思出于正,乃天理之形,非以无所思为贵。
坐当思亦思,思其所不当思,则为坐驰,非以无所思为奇特。
他门欲终日默坐,无所思,便自忽然有个觉悟处,宁有是理哉?
道必讲而后明,物必格而后知,《大学》首重格物致知者,非谓格物致知都要周至全尽,方始可做诚意正心修身工夫,凡一切工夫合下须齐头并做,但语其功效次第,必物已格而后知乃可得其至,知已至而后意乃可得其诚。
以至心正、身修,各随次第得力尔。
天下事物,无一非理之所寓,而格之自有次序。
先其近者、小者,而后其远者、大者。
先其易者、著者,而后其难者、幽者。
论其极,则天地万物皆不可遗;
语其要,则日用人事最不容缓。
如事亲当孝者,非是空守一个孝字,必须穷格所以为孝之理当如何,如何而为奉养之宜,如何而为温凊之节?
凡古人事亲条目,皆无一不讲,然后可以实能尽孝。
如事长当弟,非是空守一个弟字,必须穷格所以为弟之理当如何,如何而为侍坐侍食之,如何而为应对进退之仪?
经事长条目皆无一不究,然后可以实能尽弟。
况此身,在目当如何视而为明,在耳当如何听而为聪,手当如何执而为恭,足当如何履而为正?
内而曰心当如何而存?
曰性当如何而尽?
曰情当如何而捡?
曰意当如何而诚?
曰仁、曰,当如何而居?
如何而由?
曰道、曰德,当如何而志?
如何而据?
善如何迁?
过如何改?
而为吾益。
忿如何惩?
欲如何窒?
而为吾损。
利与杂,如何而能舍利?
如何而能取义?
己与并,如何而能克己?
如何而能复礼
言当如何言为法言,行当如何行为德行?
居家当如何为齐?
居乡当如何为睦?
居官当如何为理?
事君当如何为忠?
待人当如何其节文?
接物当如何其品制?
似此等类,是多少底事,皆为人至切要处,若不讲究得一一分明,如何忽然自能之,亦如何做得人?
今舍此等不务,却疑身外别更有深奥处,而欲博穷六合,知其非所得知,果何以彼为?
无乃太失之支离,向庄列圈阱去,岂圣门实学之谓哉?
程子曰:致知之要,当知至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之类。
若舍此不务,而欲泛然观万物之理,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
正为此尔。
若果能低心逊志,于人事处下学,既到则根本体统一定,至是,虽或穷高极深,莫非吾度内,亦自可以通天地之大全矣。
若读书次序,则严陵讲义第四篇已明,须循此而进,方可入道。
晦庵之书,则第二篇已言其略矣。
须以此为定准,方可路脉无差。
果于是焉真有实得,则胸中权衡尺度,明明整整,以之读他书,真伪邪正自判然,迎刃而解。
汗牛充栋,不能为吾惑。
不然,则将有泣歧望洋之忧,亦难保其不迷而覆矣。
《近思录》之读,则已见《答林司户书》,大抵首尾阴阳性命之说,姑示学者以理义根原大端,有于此,而不在乎他,盖亦不离日用人事之实,特欲使志道者起向慕之心,而知所底止,非遽躐等俾之强通也。
自第二至第五卷,皆用工夫之切,十三、十四卷又辨异端,明道统,尤不可不熟于究竟。
此数卷果通,则首卷将不言而喻矣。
咏史诗 黄金台 晚唐 · 胡曾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北乘羸马到燕然,此地何人复礼贤。
若问昭王无处所,黄金台上草连天。
普安寺 宋 · 方逢振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七、山房遗文
佛庐于青溪者凡三十有九,而盂粥盆饭则普安为第一。
予筑室读书清风潭上,顺流以东三里,折而北,又五里,复折而南。
峰断流分,有峰隆然起,而伛倭以伏,若虎踞熊卧,横绝二流之会,以控淳、遂。
苍藤古木,萧然翳蔽,而普安刹为翠岩千尺,别是人世。
出林跬步,即翕翕热热,僧游其间,非铁肝汗胁,鲜有不动心者。
丙子避地于杭,越明年寇平,缆舟西上而过之,则庐已火于盗,但见寒烟断础,荒草颓垣而已,四顾阒其无人。
旁有室斗大,茕然一衲,如孤云野鹤,悽其憔悴,俨绘像而事之。
予为之怆然。
归旧隐且十年,有僧复礼访予于清风潭上,问向所经从,则云栋雪脊,奂然一新矣。
问昔之茕然憔悴,造次颠沛于是者谁欤?
曰礼也。
问今之轮奂翚飞,幻出于寒烟荒草者谁欤?
曰礼也。
礼率其徒撙节粥饭,苦心殚力,以济登兹。
钟楼藏宇创于庚辰,佛殿法堂建于癸未,僧舍两庑厨库成于丙戌
礼之来,求以记岁月云尔。
予嘉其流离困踣,不忘所事,坚忍强耐,以复厥初,于是喟然叹曰:凡物废兴成败,不可得而知也。
天高地下,往古来今,一兴一仆,一起一灭,消而长,长而消,相寻于无穷,此岂可得而知哉?
盖自有不以兴仆起灭消长而为之消长者,则存乎人。
笏记 五代 · 李严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七
伏自朱温肆逆。
运属昭宗
三年痛别于西秦
一旦逼迁于东洛
诛残南北。
宫闱
虽列藩悉是其唐臣
无一处不从其伪命。
由是大唐中兴皇帝高祖太宗之业。
倏尔隳弛。
朱温崔允之徒。
同谋篡弑。
遂乃神机迥发。
心鼎独燃。
掘沧溟而誓戮鲸鲵。
芟林莽而决除虎兕。
十年对垒。
万阵交锋。
虑久困于生灵。
而选挑其死士。
才过汾水。
缚王铁枪于马前。
旋及夷门。
朱友贞于楼下。
剑霜未匣。
枪雪犹辉。
段凝统八万雄师。
倒戈伏死。
赵严知一人应运。
引颈待诛。
遂使贼将寒心。
谋夫拱手。
取乾坤只劳于八日。
救涂炭遂定于四方。
备振皇威。
咸遵帝力。
今则秦庭贡表。
两浙称臣。
淮南陈附拜之仪。
回纥备朝天之礼。
才安宇宙。
便息干戈。
未尽枭夷。
方议除剪。
岂谓大蜀皇帝柔远怀迩。
居安虑危。
嘉我帝祚中兴。
偫妖悉灭。
特遣苏张之士。
来追唐蜀之欢。
吾皇回感于蜀皇。
复礼远酬于厚礼。
臣则叨承元造。
获奉皇华。
载驰得面于天颜。
战汗不任于局地。
臣无任感恩圣踊跃屏营之至。
济州重修厅壁记建隆四年八月一日 宋 · 李颂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山左金石志》卷一五、乾隆《曹州府志》卷二○、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三一、道光《钜野县志》卷二○、《曹南文献录》卷七四
郡斋旧址,乃钜野县之廨宇也。
顷自周室肇兴,鲁侯叛命,六飞薄伐,孤垒荡平。
天子乃回法驾,俨环卫,考三壤之成赋,欲万邦之作乂。
以其大兵之后,厥俗未济,斯地扼数州之要害,斯民据聚盗之泉薮,化之则从风者少,刻之则挂网者多。
繇是宸襟屡谋,明诏乃下,爰废兹邑,聿建是州。
寇攘寖衰,城垒方堵。
跼促有同于晋俭,经营靡及于卫臧
虽露冕褰帷,无废六条之政教;
而上栋下宇,不扬五马之威风。
符载易于数朝,视事继仍于旧宇。
太守谯公之下车也,一之岁,视民之所疾怨苦者除之,吏之不簿入钱谷者乂之,奸之巨蠹者夷之,猾之太暴者芟之,一境于是乎以宁。
二之岁,犯四律者正之,冒时禁者绳之,孝悌者奖之,洁廉者用之,黎人于是乎知劝。
三之岁,茂才者举之,异等者扬之,墨绶之吏居官之治理者旌之,邻邦于是乎仰化。
公知化之克修,事之既简,因追《大壮》之义,欲兴必葺之功,且曰:「凡治一州,或刺一郡者,以化民唯先,致理为务,岂特饰台榭亭宇、悦心意耳目哉?
然则旧政因循,厅事湫隘。
厅者,听也,将欲听郡政而牧黎民;
事者,功也,将欲崇化功而敷六察
若怠𠊩工之用,良辜共理之心。
矧兹乐郊,攸同浩壤,上赋贞坟,草木条繇。
乡号获麟,傍接灉沮之会;
水邻浮磬,遥分海岱之圻。
秦争汉略猎其功,晋伐楚侵渔其利。
验九州之别,济河密唯兖之封;
稽十薮之名,大野乃降娄之分。
茍俭不中礼,陋如之何?
则曷以壮我剧郡,为王甸服哉」!
于是凡百官舍,咸命隆修,群司奔驰,百工鸠揆。
准绳圬墁者雷动,剞劂板干者风驱。
周廊回合以虹申,峻宇坱圠而烟聚。
层城之楼阁相望,胜地之台池聿兴。
麟趾应圣之乡,居然丕变;
马颊名河之境,焕若唯新。
郡容既严,公庭有翼,命有司敬其事以落之,燕僚属修其礼以临之,召乐工合其奏以娱之,发侑币厚其意以将之。
若乃鞅掌在公,朝夕听政,决盈庭之讼,敷求瘼之言。
法令既明,吏士咸肃,入其门者,莫不祗畏。
又若怡神无事,宣德以诗,歌有道之风,涌如泉之思。
酬和无斁,宾僚汁协,涉其级者,莫不敦穆。
岂比夫崇饰峻宇,轮奂雕楹,徒为燕息之所、娱乐之地而已哉!
抑公之为政也,化暴戾之俗,复礼义之风,申刑制之严,弭雚蒲之盗。
有士民诣阙之请,有朝廷借治之称,有行路游扬之颂,具美咸在,此不能尽书。
下吏承命为文,不遑牢让。
如纪贞珉,请俟才之杰者。
大宋建隆四年八月一日建。
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使持节济州诸军事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曹翰
按:《平津馆金石萃编》卷四,台湾文丰出版公司石刻史料新编本。
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序 初唐 · 高宗武皇后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七
盖闻摩罗山顶。既最崇而最严。
楞伽城中。实难往而难入。
先佛宏宣之地。曩圣修行之所。
爰有城主。号罗婆那
乘宫殿以谒尊颜。奏乐音而祈妙法。
因鬘峰以表兴。指藏海以明宗。
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元枢
群经理窟之妙键。广喻幽旨。
洞明深意。不生不灭。
非有非无。绝去来之二途。
离断常之双执。以第一义谛。
得最上妙珍。体诸法之皆虚。
知前境之如幻。混假名之分别。
等生死于涅槃。大慧之问初承。
法王之旨斯发。一百八义。
应实相而离世閒。三十九门。
破邪见而宣正法。晓名相之并假。
袪妄想之迷衿。依正智以会如如。
悟缘起而归妙理。境风既息。
识浪方澄。三自性皆空。
二无我俱泯。入如来之藏。
游解脱之门。原此经文。
来自西国。至若元嘉建号。
跋陀之译未宏。延昌纪年。
流支之义多舛。朕虔思付嘱。
情切绍隆。以久视元年岁次庚子
林钟纪律。炎帝司辰
于时避暑箕峰。观风颍水。
三阳宫内。重出斯经。
讨三本之要诠。成七卷之了教。
三藏沙门于阗国僧实又难陀大德大福先寺僧复礼等。并名追安远。
德契腾。袭龙树之芳猷。
探马鸣之秘府。戒香与觉花齐馥。
意珠共性月同圆。故能了达冲微。
发挥奥赜。以长安四年正月十五日缮写云毕。
自惟菲薄。言谢圭璋。
顾四辩而多惭。瞻一乘而罔测。
难违缁俗之请。强申翰墨之文。
词拙理乖。弥增愧恧。
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
所冀破重昏之暗。传灯之句不穷。
演流注之功。涌泉之义无尽。
题目品次。列于后云。
释疾文 其三 命曰 初唐 · 卢照邻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七
命曰。昊天不佣兮降此鞠凶。
昊天不惠兮降此大戾。不先不后兮为瘥为瘵。
痛之抚兮孰知其厉。木之柔兮缗之丝之。
人之温兮黼之藻之。自天佑之兮无不利。
一者之来兮云何二。野有鹿兮其角兟兟。
林有鸟兮其羽习习。余独何为兮悲攒栾兮忧戢孴。
南山巃嵷兮树轮囷。北津清泚兮石嶙嶙。
天之生我兮胡宁不辰。少克已而复礼
无终日兮违仁。既好之以正直兮。
谅无负于神明。何彼天之不吊兮。
哀此命之长勤。百罹兮六极。
横集兮我身。长挛圈以偃蹇。
永伊郁以呻嚬。天道何从。
自古多卬。为臧兮匪祐。
匪仁兮覆庸。蹻狠戾兮南汜。
蹠叛涣兮东峰。并强大兮薰赫。
咸寿考以从容。勋则天兮朱已矣。
韶尽美矣均忽焉。公侯之系兮必复。
尧舜之后兮何愆。干执谏兮辛载。
蕃抗议兮灵年。忠于贞兮何仇。
俱不得其死焉。牛一变而为虎。
鳖三化而作鹃。触氏居蜗而争地。
龙伯钓鳌而诉天。何变化之殊俗。
而大小之相悬。长无述焉。
将不死而为贼。贤哉
今不幸而早亡。明夷何辜兮羑里。
洪范何。恃兮佯狂。
我视于天兮亦孔之将。孔与溺兮殊贯。
单与张兮相诡。纷纭总总兮若兹。
羌未得其元已。盛之孝兮。
姚何感而遂开。合之恭兮。
昆何嫌兮不起。圣人不议。
姬旦愤于鸱鸮。君子无忧。
周南歌于芣苡。五鹿云折。
退守平陵之田。三都已成。
归入宜春之里。乾不穆兮。
一为戍一为辰。坤不恒兮。
三成田三成水。何斯柱之危脆。
一夫触之而云折。东西眇其既倾。
西北豁其中裂。有者国。
竟未掬其乌蟾。有历其都。
奄以成其鱼鳖。共何壮兮而损其盈。
娲何神欤而补其阙。天且不能自固。
地且不能自持。安得而育万物。
安得而运四时。彼山川与象纬。
其孰为之主司。生也既无其主。
死也云其告谁。何必拘拘而跼跼。
固可浩然而顺之。吾知恶之不能为恶。
故去之曰偫生之所蠹。吾知善之不能为善。
故就之曰有生之大路。虽粉骨而糜躯。
终不改乎此度。重曰。
子既昧此杳冥兮。迷之不知其所届。
将寄命于六师。访真诀乎遐外。
建流星以为期。邀白云而为盖。
玉虬纷其旖旎。青鸾俨其容裔。
霓为裳兮羽为旗。雷为车兮电为旆。
噂噂兮上驰。遥遥兮横厉。
忽若梦兮有觉。与巫阳兮相会。
巫阳为予兮洁龟。龟告予以双支。
朱雀摇而金跃。青龙发而火驰。
蛇登楼兮鸡入穴。云北走兮水西垂。
巫阳曰。反兮覆。
兆不告。灵蔡诚不能知造化之心数。
朽骨焉足以定古今之倚伏。请导列缺之前旌。
陪丰隆之后毂。披上帝之元键。
考中皇之秘箓。于是排云旌兮叫诸阙。
登紫翠兮伏瑶坛。灵乌杲其将驾。
东皇釐其既观。余敷衽而未决兮。
东皇颔而不言。玉女申之以琼蕊。
灵妃贶之以琅玕。怅容与而不驻。
肃云軿于南轩。窈窕徘徊。
邈矣悠哉。下临兮星雨。
上绝兮氛埃。彷徨兮三清之馆。
缥缈兮八风之台。俯观兮故国。
洞峥嵘兮无极。长怀兮故人。
涕潺湲兮沾轼。横天苑。
历北辰。经瑶楼兮一息。
停余车之辚辚。涉明河之清浅。
过织女而问津。巫阳曰。
左招摇兮右天驷。太一之居兮无不利。
其道也。枫为天兮为地。
盍往从之兮导君意。太乙方握髯低眉。
右手拄颐。或以日临命。
以岁加时。再转兮再考。
三命兮三推。华盖微明兮君子居贞之位。
太阳阴主兮天人厄运之期。若夫一气鸿濛。
万化缁釐。此星精与木局。
又何足以知之。巫阳曰。
太上有老君焉。其名曰伯阳
游阆风之琼圃。处倒景之琳堂。
披拂日月。咀嚼烟霜。
抚千载兮为朝为暮。济万物兮若存若亡。
古之聪明博达而不死者。将与君子造昆崙之大荒。
迨而容与。弭节翱翔。
俄参元而下降。济弱水之汤汤。
轩台而右转。对玉槛之锵锵。
伯阳欣然见予曰。升之来何迟。
何故疲惫之如是。何故枯槁之若兹。
吾适以尔小别。今将千二百期。
昔者尔为翟。吾固知尔洁洁焉无益。
其后尔为舟。吾欲告尔休休焉不留。
名已登乎仙格。尔身尚蹇乎中州
噫哉甚可痛。甚可哭。
多智也命之斧斤。多才也身之桎梏。
尔形体之在地也。每矍矍然求媒。
精魂之于天也。又遑遑焉访卜。
何异仪丹凤于胶柱。饲元鱼于森木。
何晚悟之逶迤。何早计之觳觫。
呜呼。何异丧其亲也揭竿而求诸海。
失其子也击鼓而访诸道。途之远矣。
曷其云苏。与影捕逐。
可不谓悲乎。夫道之动也翂翂翐翐。
静也若丧若失。曭兮不以死生为二。
块兮若以天地为一。生于万物之后不为缓。
死于太古之前不为疾。弊万类也不谓之凶。
利四海也不谓之吉。夫如是。
则巨浸稽天而不溺。鸿灾冶地而不然。
生死不能为其寿夭。变化适足寄其腾迁。
化而为鱼也。则跃龙门而横碣石。
化而为鸟也。则培羊角而负青天
为社也。则长无斤斧之患。
也。则汜乎泱漭之川。
物无可而不可。何必守固以拳拳。
余于是乎㗳然而丧其偶。倏尔而失其知。
思故池之渌水。忆中园之桂枝
栩栩然若有得。茫茫然若有亡。
叹彷佛兮觉悟。魂已归乎北乡
其往也人皆为之避席。其返也鸟不为之乱行。
歌曰。茨山有兮颍水有漪。
夷为兮秋有实。叔为兮春雨飞。
倏尔而笑。汎浪兮不归。
文昌左丞陆公墓志701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公讳元方。字希仲
苏州吴县人也。帝典惟二。
虞尽美于南风。强国有七。
齐莫大于东海元侯制食。
因而为宗。丞相册勋。
开吴佐命。盛德之后。
瑶琨代袭。故丹青弈世。
三君之望并高。金玉联华。
五常之目齐重。公即陈给事黄门侍郎琛之曾孙。
荆州当阳县山仁之孙。司仪郎柬之之侄。
豫章元之之子。体元黄之纯粹。
峻清白之隆名。鹏翼载轩。
骐鸣自远。始以司成明经业优擢第。
三水扶风渭南县尉。授里行监察殿中三御史
凤阁舍人太子中舍。又判凤阁
又守秋官。行鸾台三守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坐公事降为绥州刺史。居无何。
检校春官。又试天官侍郎司尉卿。
复除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转右庶子
文昌左丞。前后掌选及知考各二岁。
九流铨总。代天理物。
公执其衡镜。而野无遗贤。
三载考绩。惟王旧典。
公秩其幽明。而庶官咸事。
斯并宪章台阁。籍甚人伦。
至于经济大道。弥纶庶务。
嘉猷削于隐德。宏益晦于推美。
盖不得而闻也。古人有言。
进退在命。忠信在人。
一出持州。再入莅政。
汲长孺之方直。时守外台
胡伯始之详明。亟司中禁。
抑有由焉。呜呼。
人之淑斯。宜享难老。
昊天降戾。曾不憖遗。
大足元年二月七日。寝疾而终。
春秋六十有三。历事两宫三十馀载。
奉上惟敬。临下惟诚。
密勿两终。静而调理。
心尚坦率。不违名教之地。
迹列轩裳。不杂风尘之伍。
施与忘倦。乡党穆焉。
夷险若一。朋友义焉。
所谓终温且惠。行同归于大雅。
克已复礼。身不离于令名。
及东首归全。西阶彻奠。
无食之马。无衣帛之妾。
知与不知。莫不嘉叹。
三月十四日。假葬于国门之南费村。
永刊昭烈。垂之幽础。
正议大夫国子司业上柱国金乡县开国男颜府君神道碑铭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一
君讳允南
字去惑
京兆长安人也。
宗侍读华州刺史昭甫府君之孙。
王友赠太子少保惟贞府君之第二子也。
少以词藻擅名。
兼工草隶书。
尤善五言诗。
深为伯父濠州刺史元孙府君之所赏爱。
开元十五年
挽郎选糊名考。
判入高第。
鹑觚
后与从父兄春卿杲卿曜卿调集。
皆为吏部侍郎席建侯所赏重。
时论荣之。
寻授右武卫兵曹
二十六年丁内忧。
以毁闻。
服阕。
右领军录事参军
与从祖姑子刘同升齐名。
长又相善。
尝寓书与之。
中书舍人孙逖见而惊叹曰。
古人之作。
寻为同升江南经略判官
大理评事
从调吏部
侍郎达奚珣以书判超等。
荐为朝廷左补阙
元宗尝撰华岳碑并书。
天宝九载
御史大夫王鉷打百本以赐朝臣。
家获二本者四族。
而君以两省官真卿殿中侍御史居其一焉。
每正至朝贺。
宰相以下登殿者不过三十人。
而君与真卿王鉷法服于含元殿蹈舞。
而衣接焉。
朝觐宴集。
必同行列。
故君赋诗云。
谁言百人会
兄弟皆沾陪。
谏议大夫郑审郎中祁贤之每应制及朝廷唱和。
必警绝佳对。
人称说之
俄迁殿中侍御史
以忤杨国忠襄阳丞。
河东司户京兆士曹
十五年。
长安陷。
舆驾幸蜀。
朝官多出骆谷兴道
房琯李煜高适等数十人尽在。
中丞田良邱为哥舒翰行军司马
既败。
犹自振矜。
因诵表云。
翰北行师。
未当挫衄。
盖缘运数潜迫。
人神同弃。
职之人故。
匪翰之由。
众皆默然。
君独抗声叱之曰。
公何得尚为贼说徵祥乎。
峘等因欲殴击魏仲犀与之同罪。
逊词引去。
不敢枝梧。
一座皆壮之。
恩诏召拜尚书屯田员外郎
朝散大夫
司膳郎中
真卿至自河北
元宗给君驿至凤翔。
令相见。
肃宗西京
司封
真卿尚书大夫
弟允臧又为殿中。
兄弟三人。
同时台省
当代无比。
时人钦羡焉。
封金乡县开国男
累加正议大夫上柱国
国子司业
宝应元年冬十一月
真卿利州蒙召至上都
君遇疾巳革。
□而泣曰。
吾忍得见汝。
因哽咽不自胜。
其十日
倾逝于私第。
享年六十九。
呜呼。
明日庚申
于万年凤栖原先茔之北。
祔也。
二子。
颖。
频。
皆好为五言诗。
真卿使奏事彭原
上文章。
蒙擢校书郎
早卒。
颖简直洁巳。
左卫兵曹选。
侍郎崔器所赏。
累授河南府士曹
噫。
君幼而聪明。
长而美秀。
仁恕形于造次。
清识冠于当时。
善与人交。
笃于僚友。
故父执侍郎寇公泚相国陆公象先尚书陆公景融重君才名。
相见未尝不移日也。
相国房琯尚书韦陟张倚皆笃忘年之。
河南陆据彭城刘餗刘秩陇西李揆河东裴士淹特敦莫逆之欢。
河东敬括陇西李华李涵范阳卢允毕尽常僚之好。
非夫亲仁诚物。
泛爱虚巳。
则何以广而能周。
久而益敬者矣。
家常有折胫鹤。
真卿小年时戏书其背。
君切责曰。
此虽不能奋飞。
竟不惜其毛羽。
奚不仁之甚欤。
其恻隐者如此。
真卿终身志之。
于戏。
以君之才之美之德之义。
方当翼亮盛时。
仪型宗国。
道之祝丧。
顿我远图。
悲乎痛哉。
真卿孩而不天。
太夫人兰陵郡太夫人殷氏亲自鞠育。
实赖慈训。
粗兹有成。
至若发虑学文之亲。
立身复礼之道。
非仁兄之规诲。
曷暨所蒙。
且有师训之资。
岂惟孔怀之戚。
布哀金石。
未究万分。
铭曰。
庄岳熊浑。
清沂骏奔。
英灵孕育。
生我仲昆。
维我仲昆。
邦家之藩。
孝仁是履。
恺悌是惇。
清识冰澈。
韶仪玉温。
词华藻绚。
翰墨云繁。
通究理体。
精详政源。
爰初发迹。
屡振瑶琨。
尉邑何陋。
评廷不冤。
衮衣补阙。
绣服荣敦。
神州列掾。
会府掌屯。
司膳王封。
回薄飞骞。
乃佐教冑。
载光儒门。
未登鼐鼎。
奄谢鸿鸳
伊昔不造。
实赖能存。
下光花萼。
上洁晨飧。
微君教导。
曷惠拯援。
今既绝矣。
哀摧忍言。
何以寘怀。
勒铭弗谖。
垂诸来裔。
翼子谋孙。
唐故衢州司士参军李府君墓志铭774年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常州市
公讳涛。皇唐太祖景皇帝六代孙也。
曾祖道立。尝典陕济陈三州刺史
封高平郡王。祖景淑。
毕国公。父仲康
官至尚书主客郎中楚州刺史。世秉懿德。
为公族领袖。语在皇室谱。
公纯孝忠厚。贞信廉让。
直而逊。明而晦。
朴而不固。静而应物。
克已复礼。时然后言。
策名居官。清畏人知。
弱岁好学。笃志经术。
专戴氏礼。晚节耽太史公书。
酌百代之典故。以辅儒道。
以经明行修。宗正寺举第一。
初仕许州临颍县主簿。历宋州宋城县尉
皆以恭宽信惠。闻于千室。
议黜陟幽明者。谓公文行吏事。
宜登三台。会河朔军兴。
避地江表。相国崔涣
承诏署衢州司士参军。于时五府辟召之权。
移于兵间。务苟进者。
多由径而致显位。公俭德正志。
安贞俟时。未尝以得丧夷险。
芥蒂方寸。视荣辱晏如也。
论者高之。乾元二年某月日。
寝疾终于扬州。春秋若干。
某月日。权窆于衢州
呜呼。仁可以师表缙绅。
而无贵仕。礼可以轨范风俗。
而不遐寿。冲用休绩。
卷而未形。溘焉化往。
使善人相吊。呜呼哀哉。
公殁后十有二载。从父弟涵。
以宗室柱石为御史大夫。按节江东
痛仁兄生不登公侯卿大夫之位。殁不备踰月外姻至之礼。
遂茹哀筮日。减月俸以庀丧具。
由是大历九年夏四月二十七日。公长子居介及居佐居敬居易
奉公之輤柩归葬于洛阳先使君夫人宅兆之侧。凡今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者。
于此乎观礼。及谓知公者宜莫若懿亲。
今将以无愧之词。申报幽路。
故作铭以刊之于石。其词曰。
天地方否。君子安卑。
世道既夷。隙驹莫追。
仁而不寿。才既无施。
积善必庆。天何余欺。
襜襜裳帷。溯江绝淮。
苍苍故山。玉树斯埋。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令德家风。与天壤偕。
罗篁庵先生生日歌 明末清初 · 宋琬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安雅堂未刻稿(卷三)
豫章罗老夫子,望峻龙门,名高虎观。西京天禄,阐六籍之微言;北面人宗,接一峰之正学。金縢石室,世传永叔之文章;璧润珠圆,帝羡曲江之风度。空马群于冀野,收骅骝騄駬之材;振鹭羽于桥门,赓玉瓒黄流之颂。诜诜国子,方依绛帐于阳城;藉藉公卿,俄饯青门之疏傅。黑头归隐,冠悬神武之门;白社招寻,家近柴桑之里。西山南浦,长吟帝子之高楼;白下长干,重启谢公之别墅。鉴湖一曲,贺季真之轶事堪誇;绣幕双鬟,白太傅之风流再见。兹值小春之月,方开六帙之筵。诀授庚申,亲把洪厓之袂;历周甲子,谁知绛县之年。楚楚琳琅,尽是乌衣玉树;纷纷鸾鹤,衔来丹液琼卮。琬怀恩一顾,愿祝三多。当年立雪,深惭吾道干城;此日趋风,幸接南丰几杖。为公起舞,还吟池上之篇;听我陈词,窃附巴中之调云尔。
昔我应诏京师,盐车局促无人知。
司业夫子据皋比,学者宗为韩退之
河内薛公祭酒,讲德之论中和诗。
鸿都诸生何济济,公侯胄子听箴规。
弦歌飨射用古法,摩挲石鼓宣王碑。
是岁成均校多士,公手予文称绝奇。
桥门观者众如堵,一鼓遂夺千人麾。
京兆礼闱果再捷,珷玞争价由波斯。
章皇右文汉武,网罗图史陈尊彝。
戴凭谈经累重席,匡鼎说诗为解颐。
风度无如张九龄太平宰相非公谁。
小子一官真拓落,间关万里杂羌氐。
当时执政颇骄刻,浮云蔽日空尔为。
师也见机独明决,拂衣高卧西山陲。
扁舟时泛广陵曲,精庐况在秦淮湄。
扶风帐内笙歌部,花晨月夕常追随。
西子湖边侍函席,丹颧绿鬓横军持。
自言已得旌阳诀,招予同采匡岑
今年再拜芜城下,恰逢嵩岳生申期。
登堂介寿者谁子,康成弟子苏瑰儿。
富贵神仙安可兼,邺翁自是冰霜姿。
东华软尘高十丈,何如五老峰下之茅茨。
闻公避喧往牛首,篮舆共舁安敢辞。
欲向茅君借仙驭,召令飞琼倚曲双成吹。
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
仲尼述易道。
于坤曰。
君子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公天生懿德。
方内直
茂才全。
发为诗文。
得大易之中。
诗人之正。
邈乎其不可及己。
七岁诵孝经。
秘书异其聪敏。
问曰。
汝志于何尚。
公曰。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
是所尚也。
后博究五经。
举其大略。
而不为章句学。
确然有可大之业。
知者益器之。
十五秘书捐馆。
公茹血在疚。
踰时而后杖。
由是乡党称孝。
二十馀以文章游梁宋閒。
通人颍川陈兼长乐贾至渤海高适
见公皆色授心服。
约子孙之契。
天宝十三载应诏京师
元宗以道莅天下。
故黄老教列于学官
公以洞晓元经。
对策高第。
解褐拜华阴
相国房琯方贰宪部
请公相见。
公因论三代之质文。
问六经之指归。
王政之根源。
宪部大骇曰。
非常之才也。
赵郡李华扶风苏源明并称公为词宗。
由是翰林风动。
名振天下。
及函洛寇扰。
公违难于江南
上元初授左金吾兵曹
都统江淮节度书记
非其好也。
未几。
徵拜右拾遗
因上疏陈便宜。
及方镇有冒于货贿。
举直错枉。
大者十馀事。
不行。
皆焚其藁。
时大盗之后。
百度草创。
太常典故。
尤所坏缺。
公为博士
祗考古道。
酌沿革之中。
凡有损益。
莫不悉当。
新平公主之子裴仿。
永清公主
公实相礼。
初以裴仆射遵庆主婚。
中诏长主后夫姜庆代焉。
公奏曰。
婚姻人道之大。
使异姓主之。
非礼也。
且无以示天下。
臣不敢奉诏。
上从之。
又议定谥法
公以为谥者
盖迹其事业邪正而褒贬之。
举一字可使贤不肖皆劝。
故其议吕諲卢弈郭知运等谥。
皆参用典礼。
约夫子之旨。
其事覈。
其文高。
学者传示以为式。
时有上议谓景皇帝未升尊位。
不宜为太祖
诏下百寮。
公按礼经。
以为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而以其祖配之。
故三代皆以受命始封之君配昊天上帝。
唯汉氏崛起丰沛。
丰公太公皆无位无功德。
不可为祖宗。
故以高帝太祖
景帝肇启王业。
建封于唐。
高祖因之。
遂以有天下之号。
天所命也。
宜百代不迁。
因具故事条奏。
从之。
于是郊庙之礼遂定。
踰月。
拜公尚书礼部员外郎
吏部
每岁以书判试多士。
而朝列有以文学称者。
必参校辨论。
定其甲乙丙科。
至是公分其任。
求为郡守
以行其道。
濠州剌史。
公下车。
以淮士轻剽。
兵革之后。
率多不法。
长吏不能制。
遂先董之以威。
格之以政。
然后用恺悌宽厚。
渐渍其俗。
三年而阖境大化。
优诏褒美。
移拜舒州刺史
又以理行闻。
玺书就加朝散大夫检校司封郎中
赐金印紫绶。
其明年
吴楚大旱。
饿夫聚于萑蒲者十七八。
唯舒安阜近者悦。
远者来。
犬牙之境。
草窃不入。
上闻之。
诏曰。
断狱岁减。
流庸日归。
以人俗之丰给。
当淮湖之灾旱。
尔守之力也。
擢拜常州刺史本州都团练使
常州江左大郡。
兵食之所资。
财赋之所出。
公家之所给。
岁以万计。
公削其烦苛。
均其众寡。
物有制。
事有伦。
刑罚罕用。
颇类自息。
公又谓安人之道。
清而静之则定。
为而察之则扰。
故宽以居之。
仁以行之。
一变而百姓不知其理。
又一变。
知其理而不知理之所由。
比及三年。
不忍欺
路不举遗。
年谷屡熟。
灾害不作。
甲辰岁冬十月二十日
甘露降于庭树。
二十七夕乃止。
呜呼。
公庇斯人。
人方仰公。
彼天不惠。
降此大厉。
为郡之四载。
大历十二年四月壬寅晦
暴疾薨于位。
行路恸哭。
罢市者相吊踰月。
又吁嗟之声相闻。
自寮属相吏。
下逮乡老里尹。
皆率以备斋祭。
及葬之日。
缌衰送葬者数千人。
唯公体黄老之清净。
包大雅之明哲。
尊贤容众。
而交不谄渎。
本仁祖义。
而文以礼乐。
乃至温良能断。
应用不滞。
达识足以表微。
厚德足以载物。
善而不伐。
光而不耀。
内不机巧。
外无缁磷。
隤然中立。
豁若虚受。
其长人也。
先教爱而后法禁。
不迁怒以临下。
故威而不猛。
不私己以欺人。
故易而无备。
其茂学博文。
不读非圣之书。
非法之言。
不出诸口。
非设教垂训之事。
不行于文字。
而达言发辞。
若山岳之峻极。
江海之波澜。
故天下谓之文伯
有集二十卷行于代。
若艺文之士。
遭公发扬盛名。
比肩于朝廷。
则有故中书舍人吴郡朱巨川
中书舍人渤海高参
尚书左丞天水璟。
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博陵崔元翰
考功员外郎颍川陈京
礼部员外郎北海唐次
苏州刺史高阳齐抗
其章章者也。
其睦亲与善。
自内姻及朋友所知之家。
振穷分灾。
恤孤哀丧。
颁禄归赗。
必加于常人一等。
故启手足之日。
室无馀财。
惟待赐然后乃敛。
议者于是谓公有文子之清。
子产之仁。
史鱼之直。
平仲之与人。
贾生之行义。
文翁之政事。
叔子之遗爱。
而不跻岩廊。
不享期颐。
阙致君论道之美。
以遗史册。
故凡百以为痛。
在昔孔文子以敏而好学为文。
公叔发以恤卫国凶饥为惠。
矧公功存于人。
言垂于代。
有文有质。
不忝前烈者与。
易名之礼。
请从令典。
谨状尚书考功
伏以褒德尚贤。
设教之崇轨。
谥易名
饰终之令典。
谨按故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某。
蕴黄裳之服。
协中庸之德。
正词复礼
施化为邦。
清风存乎省寺。
遗爱结于黎庶。
具美之道。
何以尚兹。
窀穸既安。
音徽日远。
请追公叔之谥。
式播臧孙之烈。
谨上。
与任希纯运使宝文书1170年3月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三、《诚斋集》卷六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某皇恐。
伏以季春之月,恭惟都运宝文大卿冰漕整暇,使华辉光,相维自天,台候动止万福。
台闳兰玉之眷,中表袭吉。
庐陵书生也,所学者既非时之所可施,而所任者又非才之所能为。
今以抱虚之学,无适用之材,骤而语作邑,其不败绩也几希。
所幸天假之福,得宝文以为之依,意者其或免乎!
属者具双缄以修下吏之敬者,礼也。
宝文报之以翰墨之荣,而还却其世俗之礼者,道也。
盖尝以谓自渡江以来,礼流而道隐,礼流则伪胜,道隐则情亡。
夫使天下之相与举不以情而一出于伪,则是引天下之人而尽纳之于面诈背不汗之地可也。
孰为此者?
士类实污染之耳。
以酒而酲者,必以酒而解,以士类而污染者,必以士类而洗濯。
今日之事,洗伪而归之情,复礼而近于道,不在宝文乎,不在宝文乎?
欣贺欣贺。
虽然,宝文之名满天地而位未充其名,使之治天下,则其泽不啻于一路。
前之说不宜然而然,后之说宜然而反不然,我知之矣,正与邪不同门,直与枉不合辙,如是而已耳。
不然,自卿士之列,膺受书赞,秉执事枢,亦已久矣,中之不居而外之不去,缓于相业而亟于使事,不乐于庙堂之显严而乐于东湖西山之寂寞,此岂人之情也哉!
此其中必有不以道徇世,不以利易义者矣,而世俗何足以知之?
某也不敏,固不足以语于斯,尝窃有意于斯。
虽然,今则大惑矣。
盖今日之为邑者,非古之所谓为邑者也。
今之俟为邑者,又非古人之所以俟为邑者也。
瘠上肥下,古之为邑也,今则反是。
俟之以士大夫,古之所以俟为邑者也;
俟之以盗贼,今之所以俟为邑者也。
夫固有为邑而盗贼自为者矣。
天下之大、士类之众,而曰为邑者举盗贼焉,可乎?
不可也。
利孔尽归于上而月献不减于邑,夫为邑者,岂家有铜山哉?
则于是不询取之之法,而询取之之比,比朝行而讼夕起,上之人则曰此盗也。
大抵县令县令耳,而又有百县令焉。
民则县令也,游士则县令也,里居之士大夫则又县令也。
有请谒者焉,有强禦者焉,有不输租者焉,徇之则无县,不徇则无令,一不徇焉则诽,十徇而一违焉则诽,诽不已则怨,怨不已则讼。
未必其身讼令也,或飞语焉,或谤书焉,或货不逞之民使为之焉,上之人则又曰盗也。
夫以一县令敌百县令,宝文以为孰胜哉!
奉新之令接耳目者有五人焉,不以罪去者无一人焉。
夫岂无盗乎哉?
夫岂尽盗乎哉?
是未可知也。
某也继此五人者之后,其为危栗之易而安全之难也昭昭矣。
虽然,有宝文与诸君子以为之天,清水明镜,其必有别也。
有危栗而无安全,非某之所当忧也;
无廉于其躬,无仁于其民,此某之所当忧也。
苟廉矣,苟仁矣,宝文且将为知己矣,又何忧之?
有短启一通,不敢废礼故也,仰惟省鉴。
拜庭小迟,所祷颐神养气,用对于爰立作相之书。
某伏纸不胜震惧之甚。
对复以冕服判(甲复以冕服御史纠其违失) 唐 · 裴子建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八
丧制孔昭复礼攸设。
公侯以下。非无降杀。
用明沿袭。且辨等威。
求彼平生。振衣裳而有处。
号之某甫。冀魂魄而知归。
至如衮冕是陈。爵弁斯列。
用舍之际。抑亦有殊。
甲实伊何。昧我常度。
未明死者之贵贱。罕识凶仪之重轻。
自可宪章宣尼。每事有问。
何乃祖述季路。率尔而行。
法则无稽。难为叔氏之许。
举而不物。岂免先王之诛。
白弹违。固其宜也。
殷山人827年 中唐 · 张籍
五言排律 押先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
引用典故:乔迁 戴冯重席 伯鸾 执鞭
郁郁山中客,知名四十年。
恓惶身独隐,寂寞性应便。
世业公侯籍,生涯黍稷田。
悬读书帐,系网鱼船。
已种千头,新开数脉泉。
闲游携酒远,幽语向僧偏。
入洞题过,看花选石眠。
避喧长汨没,逢胜即留连。
自古多高迹,如君少比肩。
耕耘此(一作既)辛苦,章句已流传。
昔日交游盛,当时省阁贤。
同袍还共弊,连辔每推先。
讲序居重席,群儒愿执鞭
满堂虚左待,众目乔迁
才异时难用,情高道自全。
畏人颜(一作频)惨澹,疏物势迍邅。
(一作达)者闻知命,吾生复礼玄。
深藏报恩剑,久缉养生篇。
憔悴众夫笑,经过郡守怜。
夕阳悲病鹤,霜气动饥鹯。
处士谁能荐,穷途世所捐。
伯鸾甘寄食,元淑苦无钱。
策蹇秋尘里,吟诗黄叶前。
故裘馀白领,废瑟断朱弦。
志气终犹在,逍遥任自然。
家贫念婚嫁,身老恋云烟。
放逸栖岩鹿,清虚饮露蝉。
郑逃秦谷口,严爱越溪边。
霄汉予犹阻,荣枯子不牵。
山城一相遇,感激意难宣。
策林 其五十四 五十四刑礼道(迭相为用)806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问。圣王之致理也。
以刑纠人恶。故人知劝惧。
以礼导人情。故人知耻格。
以道率人性。故人反淳和。
三者之用。不可废也。
意者将偏举而用耶。将并建而用耶。
从其宜。先后有次耶。
成其功。优劣有殊耶。
然则相今日之所宜。酌今日之所急。
将欲致理。三者奚先。
臣闻人之性情者。君之土田也。
其荒也则薙之以刑。其辟也则莳之以礼。
其植也则穫之以道。故刑行而后礼立。
礼立而后道生。始则失道而后礼。
中则失礼而后刑。终则修刑以复礼
修礼以复道。故曰刑者礼之门。
礼者道之根。知其门。
守其根。则王化成矣。
然则王化之有三者。犹天之有两曜。
岁之有四时。废一不可也。
并用亦不可也。在乎举之有次。
措之有伦而已。何者。
夫刑者可以禁人之恶。不能防人之情。
礼者可以防人之情。不能率人之性。
道者可以率人之性。又不能禁人之恶。
循环表里。迭相为用。
故王者观理乱之深浅。顺刑礼之后先。
当其惩恶抑淫。致人于劝惧。
莫先于刑。刬邪窒欲
致人于耻格。莫尚于礼。
反和复朴。致人于敦厚。
莫大于道。是以衰乱之代。
则弛礼而张刑。平定之时。
则省刑而宏礼。清净之日。
则杀礼而任道。亦如祁寒之节。
则疏水而附火。徂暑之候。
则远火而狎水。顺岁候者。
适水火之用。达时变者。
得刑礼之宜。适其用。
达其宜。则天下之理毕矣。
王者之化成矣。将欲较其短长。
原其始终。顺其变而先后殊。
备其用而优劣等。离而言之则异致。
合而理之则同功。其要者在乎举有次。
措有伦。适其用。
达其理而已。方今华夷有截
内外无虑。人思休和。
俗已平泰。是则国家杀刑罚之日。
崇礼乐之时。所以文易化成。
道易驯致者。由得其时也。
今则时矣。伏惟陛下惜而不失焉。
崔偫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七
贞松产于岩领。高直耸秀。
条畅硕茂。粹然立于千仞之表。
和气之发也。禀和气之至者。
必合以正性。于是有贞心劲质。
用固其本。禦攘冰霜。
以贯岁寒。故君子仪之。
清河崔敦诗。有柔儒温文之道。
以和其气。近仁复礼
物议归厚。其有禀者欤。
有雅厚质方之诚。以正其性。
悫论忠告。交道甚直。
其有合者欤。是故日章之声。
振于京师。尝与陇西李杓直南阳韩安平洎予交友。
杓直敦柔深明。冲旷坦夷。
崔君之和。安平厉庄端毅。
高朗振迈。悦崔君之正。
予以刚柔不常。造次爽宜。
求正于韩。袭和于
崔君而考其中焉。忘言相视。
默与道合。今将宁觐东周
振策于迈。且饯于野。
或命为之序。予于崔君
有通家之旧。外党之亲。
然吾不以是合之。崔君文学登于仪曹
扬于王庭。甲俊造之选。
首雠校之列。然吾不以是视之。
于其序也。故载之其末云。
上封事表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臣渤言。臣伏见今月一日赦。
闻中外僚例应有策略可济时者。悉许上陈。
无有所隐。臣窃以陛下登极已来。
擢自岩野者。惟一人而已。
臣感殊奖。不合私身。
身既不私。岂宜爱死。
若臣者。得死于义。
则荣于生远矣。以元和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奏平贼三术。
并皆请不舍元济。其上是感。
其次是守。其下是战。
又言感不成不失为守。守不成不失为战。
此求庙战。为陛下万全之谋也。
其直言必战者。是见无礼于君。
如鹰鹯之逐鸟雀。奋不顾身。
真陛下义勇之臣也。昔汉代先零羌反。
赵充国守屯田。辛武贤请讨袭。
宣帝两行之。虽各成本功。
岂如陛下雄迈独断。竟斩灭凶虏。
则微臣前者上言。为国之道也。
今扫清淮西。是陛下之圣也。
社稷之福也。臣独不胜恳款。
愿朝廷增修德政。以享外宁之功。
辄复自忘幽朴。远献刍言。
冀以尘露。少裨海岳。
窃以陛下天纵生知。又嗜学不倦。
故臣敢依托经史。敷陈下情。
特乞圣慈容其迂繁。曲赐终览。
则疏退小臣。死骨不朽矣。
臣某中谢。臣昔负薪。
偷暇读书。至周礼见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是也。书叙又云。
三坟言大道也。五典言常道也。
然则三五之君。君之至者矣。
臣曾学易。见三皇之道。
加之以书。见五帝之德。
加之以诗礼。见三王之仁。
加之以春秋。见五霸之义。
寻战国策。极于隋史。
见沿代得失。参以百家。
统以九流。又遗其繁华。
摭其精实。收视黜听。
顺其所自。故游涉中理也。
髣髴三皇之化。自冥于天。
法道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范围天地。
曲成万物。易称先天而天不违。
又云。鼓万物不与圣人同忧。
是三皇在上。至朴未散。
天下大同。无思无为。
逍遥而已。五帝之教。
自冥于地。地则天者。
其德广运。乃圣乃神。
乃武乃文。书曰。
天聪明自我人聪明。天明畏自我人明威。
孔子曰。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是也。五帝在上。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百姓不知。其德至矣。
三王之政。自冥于仁。
仁效地者。不识不知。
无思不服。本以六德六行。
文以五礼五乐。孔子曰。
以仁理人。又曰。
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是也。
三王在上。上仁下义。
仁义相感。天下太和。
故行苇天保之诗作。成康袭政。
刑措四十年。至于五霸。
力义统盟。功过糅駮。
伤坏王猷。秦政贼隳周法。
刬去井田。残蚀六国。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二世而亡。汉高帝宽仁大度。
与人同利。任能使。
善听纳。竟甸万国。
孔子曰。其或继周者。
虽百代可知也。彼萧曹辈。
生于秦。长于秦。
习于秦。惑于秦。
不尽刷秦恶。特见制度。
与夫三代联辉。此其未至也。
然皆根于忠朴与清静。其世代长久者亦在此。
文帝躬约素德。罢搆露台。
千里马。熙然与刑措无异。
贾谊尚以为皇号甚美。论德不称。
岂非兼以造程裁范。未抵大中欤。
景武昭宣。亦各有美。
皆以乐贤从谏。风流无穷。
元成哀平。过有轻重。
皆以黜贤嬖佞。稔謺亡国。
光武皇帝白水。乘旧德。
贼莽百万。且溃且溺。
又平赤眉铜马陇蜀诸寇。非项氏等夷。
其佐命与三杰亦异。挍其武踪。
功次高祖。若乃稽古宅周。
勋臣寿。儒学光。
教化浃洽。躬践理平。
自牧以谦。自勤以劳。
兢兢若不及。过矣无次也。
明帝孝思。敦九族。
旰食以达幽枉。无倖私。
无矜色。章帝性仁厚。
行春令。建胎养法。
赋贫人以苑地。和帝抑符瑞。
省贡献。有明章馀风。
洛都之令主。自殇已下。
不足徵也。桓灵不道。
偫丑侵政。诛灭贤俊。
流毒蒸人。鬻官于朝。
列肆于内。偫盗大起。
腥闻在上。赤帝之祚。
其亡也忽焉。蜀先主任托孔明
有仁人风烈。魏文帝席父业。
擅妄大言。轻议舜禹。
摧末疏本。其昏塞剧矣。
然灾眚罪已。罢劾三公
终制省薄。亦足称也。
此外无他胜略。继以荒允邻豪。
敌臣奸雄。延数代而亡。
实为幸矣。晋武承三叶权力。
通一淮海。焚怪服。
让泥金。容刘毅直辞。
辉光蔼然。然违钦言峤议。
使黼衣左衽。数百年华风不振者罪圬(疑)矣。
南北分朝。质文术背。
造邦者挺雄才。骋奇算。
约之以勤俭。必有夏吕之功焉。
残国者皆淫逸其心。猜毒溺私。
移之以务禽奢奔。必有共鲧之败焉。
嗣主善恶紊駮。三者拟诸二汉。
凶或逾之。美不及者也。
大槩吴风巧。其失也浮。
虏俗愚。其失也鄙滞。
名不胜质。故陈灭于隋。
汉世祖帝陇蜀。更诏以书。
贵服其心。耻以虚为胜也。
何以造以岛夷索虏相济。得不愧颜于让畔通乐乎。
自隋没唐祚。十一
向二百年矣。革土垂号。
亚姬敌刘。但房杜病同萧曹。
祖述秦汉。宪章周隋。
使周邵得擅美于前代者。龟玉毁于椟中矣。
元宗中兴。崇敏璟直。
敏未达。直不深。
皆辅理名才。不宜责以经国也。
李林甫元载媚君以佞谀。迷君以嗜好。
引同诛异。封其邪志。
致逆羯启衅。燎原不灭者。
非二子而谁。异代同𠌤。
共污三纪。遂使朝多忌讳。
俗尚苟容。波惊云挠。
荡动未息。易曰。
通其变。使人不倦。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自天祐之。
吉无不利。窃闻至德以来。
天下常思太平。君臣之心。
非不恳切。迄于今来未称者。
是人倦而不知变。虽君侪尧禹。
臣越伊周。诏如尚书典诰。
日下既不行之。行之亦何由得通且久乎。
易曰。化而裁之存乎变。
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存乎德行。天祚圣唐。
以变通之。数遗陛下。
顺而革之。则悠久大历。
必自此而更始矣。臣观前代嗣
功未有如陛下今日之盛也。宜乘今戮淮寇之势。
以德制恒兖。则恩威兼畅矣。
恩威兼畅。而又加之以舍小过举贤才。
则陛下虽欲让太平之勋美。臣知必不得明矣。
伏望廓开圣德。以拨乱意自兼。
剧秦灭政。志于炎昊间。
再造鸿业。与天地惟新。
驰之于无穷。昔舜禹以匹夫宅四海。
其烈如彼。今圣代以五朝营太平。
其难如此。臣又窃闻之。
陛下使工伎必能。是不欲其两伤也。
如此推而进之。则建皇极。
致雍熙。如指诸掌乎。
臣疑宰相公卿蕴其略。但启沃之次第未及。
使陛下翘思文武。凝望殷汤。
主忧臣辱。孰不愤叹。
今陛下蹈道据德。安仁存义。
则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之美兼矣。与人同利。
从谏如流。尚约素。
斥珍奇。则汉高孝文之美兼矣。
尊儒学。兢兢若不及。
幽枉必达。无倖私。
无矜色。则光武孝明之美兼矣。
任托不惑。容受直言。
蜀先主晋武之美兼矣。约以高祖太宗之善训。
贯以陛下之明圣。总萃前美。
混论消息。融而为至德。
发而为元化。以王道为尺。
以大中为刀。度时之宜。
裁酌古今。引知荡冤。
驱末还本。正六官
叙九畴。举王制。
仿月令。调兵食。
崇孝悌。敦九族。
辟谏路。显儒学。
退文华。黜选举。
复俊造。定四人。
省道释。明刑以行令。
理兵以禦戎。然后经之以礼乐。
纬之以道德。推诚信以化之。
播风雅以畅之。坐明堂。
登灵台。休息乎祥气之间。
陛下袭羲轩于上。公卿侪稷契于中。
黎元欢鼓腹于下。挹甘露。
醴泉。禽畜四灵。
不为难矣。臣愚寡闻。
不识远大。伏望下宰相公卿大夫议之。
如瞽言可采。伏乞搜岩封野。
博引海内巨儒耆德元识明断之士。大开学馆。
与朝贤参讲。令其稽古应时。
据经更俗。仍使切磋周洽
复出精义。重作制度。
使合乎宣父继周之旨。夫正气振。
彼承家鼠寇。戎狄裔夷。
若槁叶迎霜。轻冰涉暑。
瞥然已去。閒然已亡。
固不足尘于圣虑矣。今臣谨竭管见。
献五事如后。是非疏密。
悬在天鉴。蕞尔昏塞。
何能自分。若乃沿革次第。
时政所切。伏计宰辅必已详奏。
亦不敢更言。臣今幸生圣代。
又曾谬处谏垣。逢中兴将启之期。
太平必成之术。实惧不言为罪也。
狂瞽微臣。不胜感恩中愤之过。
谨勒祇承人某奉表被露丹恳以闻。臣渤诚惶诚恐。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 中唐 · 皇甫湜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五
问曰。盖闻昔之令主。
体上圣之资。御大宁之时
犹惧理之未至也。求贤以致用。
犹惧动之不中也。咨谏以闻过。
矧维寡昧。膺受多福。
思负之重。警风波之虞。
求贤咨谏。岂敢怠忽。
至若穷神知化。以盛其德。
经武纬文。以大其业。
考古会极。通教化之源。
明目达聪。周视听之表。
夙夜之所志也。子大夫何以匡建而致之乎。
自中代以还。求理者继作。
皆意甚砥砺。而效难彰明
莫不欲还朴厚。而浇风常扇。
莫不欲遵俭约。而侈物常贵。
莫不欲远小人。而巧谀常进。
莫不欲近庄士。而忠直常疏。
莫不欲勉人于义。而廉隅常不修。
莫不欲禁人为非。而抵冒常不息。
其所谬盭。岂无根源。
爰自近岁。仍敷大泽。
霜露所坠。沾濡必同。
涤瑕秽以导人心省徭役以丰物力。蠲田租以厚农室。
葺国学以振儒风。督废职以振纲维。
备众官以序贤俊。庶继先志。
臻于治平。而改行者未闻。
输劳者未艾。农者无以免艰食。
学者无以通微言。立事之绩未纪于庶功。
乏才之叹未辍于终食。蠹于法者无不去。
而法未修明。切于政者无不行。
而政未光大。岂丕变其俗。
道广而难济乎。岂不得其门。
事繁而愈失乎。伫闻嘉言。
无或隐讳。周之受田有经制
汉之名田有恒数。今疆畛相接。
半为豪家。流庸无依。
率是编户。本于交易。
焉夺富以补贫。将欲因循。
岂损多而益少。酌于中道。
其术如何。取人唯其行。
不必文采。命官唯其才。
不必资考。然则行非造次而备察。
才非错综而遍知。不必文采为轻重。
而士可进退。不必资考为程准。
而吏有条贯。适变矫枉。
渴于良规。何方可以序六气来百祥。
何施可以寿偫生仁众姓。徵于前训而有据。
议于当代而易从。勿猥勿并。
以称朕意。对。
臣伏见陛下徵天下之士。亲策于庭。
求贤思理。亦云至矣。
然臣未知将以为虚策乎。将以求实效乎。
以为虚策。则后之搢绅者观书于太史氏曰。
天子之忧人如此。急贤如此。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亲礼而问之。
斯亦足以为名矣。若以得人为务。
社稷之计为心。则不宜待之如是也。
夫王者。其道如天。
其威如神。以聘问先之。
以礼貌接之。造膝而言。
虚心以受。犹恐惧陨越。
而不得尽其所怀。况乎坐之阶庭。
试以文字。拳曲俯偻。
承问而上对乎。且天下之事。
难一二以疏。举臣所当言。
又有非臣下所宜闻知。清问所不说。
又郁而不得发。彊附之于篇。
考视者必以为馀烦。又摈而不得通矣。
陛下何惜一赐臣容足之地。于冕旒之前。
使得熟数之乎。可采则行之。
无用则罢之。何损于明也。
然臣不敢有望于是。谨旁缘圣问。
粗竭愚瞽。傥陛下怜察其志而其诛。
赐之异日之问。而卒其说。
则覆照之下。形气之生。
孰不幸甚。制策曰。
盖闻昔之令主。体上圣之姿。
大宁之时。犹惧理之未至也。
求贤以致用。犹惧动之不中也。
咨谏以闻过。矧唯寡昧。
膺受多福。思负之重。
警风波之虞。求贤咨谏。
岂敢怠忽。至若穷神知化。
以盛其德。经武纬文。
以大其业。考古会极。
通教化之源。明目达聪。
周视听之表。斯夙夜之所志。
子大夫将何以匡建而致之乎。此陛下之忧勤切至也。
臣闻尧舜以天下为已忧。而未以位为乐也。
臣又闻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其失也。必在慢之。
今陛下念前王之戒。而不敢怠忽。
思为国之经。而不忘夙夜
求贤咨谏。延及微贱。
臣有以见尧舜之心矣。夫法天地之道以施政。
顺阴阳之和以育物。事无不序。
动无不时。此穷神知化之盛德也。
武以止杀禁暴。则兵宜戢。
文以经邦致明。则化必行。
此经武纬文之大业也。崇礼明义
好士而尊儒。斥魏晋己降衰末之法。
稽周汉以前盛明之礼。斯考古会极之方也。
任贤而勿贰。招谏而必行。
屏近习之纤佞。进周行之骨鲠
斯明目达聪之道也。抑臣又闻先王所以不视而明。
不听而聪。披颈负之萌。
断非僻之绪。其义易知也。
盖左右仆御。唯正之供。
必有足信者。必有知礼者。
出使足以尽情伪。居常足以助听览。
左右之臣既如是矣。而又日与公卿大夫讲论政事。
史书其举。官箴其阙。
以至于百工庶人。莫不谏而谤焉。
济济多士。为之股肱。
赳赳武夫。为之爪牙。
兹所以永有天下也。今宰相之进见亦有数。
侍从之臣。皆失其职。
百执事奉朝请以进。而律且有议及乘舆之诛。
未知为陛下出纳喉舌者为谁乎。为陛下爪牙者为谁乎。
日夕侍起居。从游豫。
与之论臣下之是非。赏罚之臧否者。
复何人也。股肱不得而接。
何疾如之。爪牙不足以卫。
其危甚矣。夫裔夷亏残之微。
褊险之徒。皂隶之职。
岂可使之掌王命。握兵柄。
内膺腹心之寄。外当耳目之任乎。
此壮夫义士所以寒心销志。泣愤而不能已也。
诚能复周之旧典。去汉之末祸。
谏官史官侍臣之职。使之左右前后。
日延宰相。与论义理。
有位于朝者。咸引而进之。
温其色以安其意。久其对以进其词。
可采者必行。有犯者无罪。
王之爪士。宜择公卿大臣。
总统而分理之。则政不足平。
刑不足措。人不足和。
财不足丰。蛮夷戎狄不足臣。
休徵嘉瑞不足致矣。又何虑乎视听之表有所不周乎。
制策曰。自中代以还。
求理者继作。皆意甚砥砺。
而效难彰明。莫不欲还朴厚。
而浇风常扇。莫不欲遵俭约。
而侈物常贵。莫不欲远小人。
而巧谀常进。莫不欲近庄士。
而忠直常疏。莫不欲勉人于义。
而廉隅常不修。莫不欲禁人为非。
而抵冒常不息。其所谬盭。
岂无根源者。臣闻一日克已复礼
天下归仁焉。王者之谓也。
故人不从上之令。而从其所行。
夫上古之君。躬率以正。
轨度其信。恕已及物。
自诚而明。此其所以其化如神。
天下如截也。中代以还。
则异乎此。至诚不著。
而欲任法以防人。忠恕不行。
而欲纵身以检物。虽砥砺其意。
而事实不符。此所以有其意而无其效也。
夫欲人之朴厚。而不先之以少私寡欲。
无为至诚。所以浇风常扇也。
欲人之俭约。而不率之以卑宫菲食。
沈珠贵谷。所以侈物常贵也。
欲远小人。而好悦耳之言。
所以巧谀常进也。欲近庄士。
而恶咈口之虑。所以忠直常疏也。
欲勉人于义。而贪浊在位。
所以廉隅常不修也。欲禁人为非。
而法制不一。所以抵冒常不息也。
则谬盭之本。其在兹乎。
陛下诚能一皆反之。其效可立彰明矣。
制策曰。爰自近岁。
仍敷大泽。霜露所坠。
沾濡必同。涤瑕秽以导人心。
省徭役以丰物力。蠲田租以厚农室。
葺国学以振儒风。督废职以补纲维。
备众官以序贤俊。庶继先志。
臻于治平。而改行者未闻。
输劳者未艾。农者无以免艰食。
学者无以通微言。立事之绩未纪于庶工。
乏才之叹未辍于终食。蠹于法者无不去。
而法未修明。切于政者无不行。
而政未光大。岂丕变其俗。
道广而难济乎。岂不得其门。
事繁而愈失乎。伫闻嘉言。
无或隐讳者。臣以陛下涤瑕秽。
而改行未闻。正言不自其本故也。
夫欲人之改行率德。在明赏罚。
不在涤瑕秽也。故赏当善。
罚当恶。天下晓然逃恶而趋善。
赏当功。罚当罪。
天下耸然远罪而趋功。则人自为理。
而上无为矣。此尧舜之所以利天下也。
夫赏罚者报也。赏之失称。
罚之不当。咎孰甚焉。
伏见兵兴以来。开权宜之道。
行苟且之政。台省之官。
王公之爵。溢于州郡。
遍于舆台。将帅之臣。
借绯紫于使令。定官员而奏请。
名器轻于土芥。操柄擅于爪牙。
此其所以赏人而人不劝也。州县之断狱。
月以千数。连年累纪。
未闻有一疑狱而决于朝者。未闻有一屈人而诉于阙者。
岂天下长吏尽如皋陶哉。律令格式。
具而不遵。乡县州府。
各自为制。所怒则专杀为常。
臆断则自生愚意。且欲人知所避。
而能自达。不其难乎。
况乎赋役之不恒。衣食之不足。
尚不惧死。焉能避罪。
此其所以罚人而人不沮也。赏之不劝。
罚之不沮。欲人改行。
其或难焉。虽涤其瑕秽。
惠奸贷法而已。又何为也。
伏惟陛下慎用赏。赏必当功。
则天下之善劝矣。慎用刑。
刑必当罚。则天下之罪沮矣。
夫择人而用之。则僭滥不作。
审人而赦之。则廉耻自生。
如是。则无所改其行。
无所涤其瑕矣。又何足忧之。
陛下省徭役。而输劳者未艾。
小惠未遍。而有司长吏或壅而未承故也。
若陛下加惠而俯察之。则物力何惧乎不丰。
劳者何忧乎未艾。陛下蠲田租以厚农室。
而人犹艰食者。生者犹少而费者犹多故也。
商乘坚而厌肥。工执轻而仰给。
兵横行而厚禄。僧道无为而取资。
劳苦顿瘁。终岁矻矻。
滨于死而为农者。亦愚且少矣。
况乎两税不均。失变通救弊之法。
百端横赋。随长吏自为之政乎。
若均工商老释之劳逸。轻田野布帛之征税。
蠲横暴之赋。减镇防之兵。
则耕者如云。积者若山矣。
臣请再为陛下精言之。夫贱珍奇之货。
斥雕琢之淫。则工商之道自息矣。
黜异端之学。使法不乱而教不烦。
则老释之流当屏矣。且天下所以葸葸然者。
岂非以兵乎。使税之厚人之屈而不可蠲复者。
岂非以商乎。今昆夷未平。
边备未可去。中夏或虞。
镇防未可罢。若就其功。
则莫若减而练之也。今之将帅
胜任而知兵者亦寡矣。怙众以固权位。
行赂以结恩泽。因循卤莽
保持富贵而已。岂暇教训以时。
服习其事乎。今若特加申令。
使之教阅。简奋勇秀出之才。
去屠沽负贩之党。则十分之士。
可省其五矣。多而无用。
曷若少而必精乎。又若州府虚张名籍。
妄求供亿。尽设其给。
以丰其私。今若核其名实。
纠以文法。则五分之兵。
又可省其半矣。夫众之虚。
曷若寡之实乎。一则以强兵。
一则以寡赋。若江淮州郡
远寇戎。属清平
自非具使令备仪注者。一切可罢。
以其经费代征徭。荡逋悬。
然后慎择长吏。曲加绥抚。
不四三年。而家给人和。
则横暴不作。赋敛自均。
至理而升平矣。尚何虞于人犹艰食乎。
陛下葺国学以振儒风。而微言犹郁者。
盖其所由干禄而得仕者。以章句记读而不由义理故也。
若变其法。则可以除其弊矣。
陛下督废职以补纲维。而立事之绩未纪于庶工者。
实有司之皋也。今职备而不举。
法具而不行。谏诤之臣备员。
不闻直声。弹察之臣塞路。
未尝直指。公卿大夫。
则偷合苟容。持禄养交。
为亲戚计迁除领簿而已。兴利之臣。
专以聚敛计数为务。共理之吏。
专以附上剥下为功。习而为常。
渐以成俗。标异而圭角者。
悔吝立及。和光而淈泥者。
富贵立须。虽陛下焦劳聪明。
如此之切至。将何益焉。
伏请下明诏为画一之法。使居是官理是人奉是法者。
必有名绩。然后许迁擢。
考功之殿最。焉敢阿比而干刑司。
则能者日进。不能者日退。
而庶工立事之绩。将褒扬纪述之不暇矣。
陛下备众官以序贤俊。而乏才之叹未辍于终食者。
由在上者迁之太亟在下者刻之太深故也。古之取人也。
拔十得五。犹以为多。
曲轮直桷。各适其用。
今则不然。举于礼部。
则曰幽昧者凡。陋而不可采。
选于吏部。则曰声名者虚浮而不可用。
工文者则惧华而不实。敦质者则惧朴而寡能。
冠盖之族则以为因依。微贱之人则以为幽险。
上求之愈切。下损之弥细。
夫士何负于有司。而乃蹇顿之抑刻之如是哉。
才能如积。抑郁在下。
一朝阙辅相之职卿大夫之官不得。则曰岳不降神。
时之乏人。于是循环其所己用者递迁。
居上者不知格限。无闻声绩。
或一时超拜。或再岁四迁。
以是为适当然耳。是仕进之门常阖。
而天子之官天子之权。当途者五六人迭居持之而已。
以陛下之明圣。夫岂不欲国之得人乎。
宰相之公忠。夫岂不欲人之足用乎。
盖从来已久。因循如是耳。
伏惟陛下申敕朝廷州府。令每岁各举所知于礼部。
礼部于计偕常选之中。访察推择。
得其人。则待以不次之位。
遇以非常之恩。不得其人。
则必行殿罚。以惩踰滥。
则周之以宁。舜之以封。
坐而致矣。乏才之叹。
何有于圣朝哉。陛下谓蠹于法者无不去。
而法未修明。切于政者无不行。
而政未光大者。由有司长吏不得其人也。
舍人务政。虽勤何益。
臣伏见赦令节文。周备纤悉。
空文虚声。溢于视听。
而实功厚惠。未有分寸及于苍生。
圣德不宣。王泽不流。
虽陛下寤寐思理。宰相忧勤奉职
又何为也。夫将直其枝。
必正其根。朝廷乃根也。
州郡乃枝也。今朝廷之号令。
有朝出而夕改者矣。主司之法式。
有昨破而今行者矣。伏惟陛下正纲以张万目。
澄源以清万派。则四方大幸矣。
由是言之。非道广而难济。
事繁而愈失也。实承诏将事者之罪耳。
制策曰。周之受田有经制
汉之名田有恒数。今疆畛相接。
半为豪家。流庸无依。
率是编户。本于交易。
焉夺富而补贫。将欲因循。
岂损多而益寡。酌于中道。
其术如何者。臣闻古之道不可变也。
古之法不必行也。之桀。
殷之。周之幽厉。
井田法非亡也。而天下大乱。
太宗元宗。井田法非修也。
而天下大理。夫贞观开元之际。
不受田而均。不名田而赡者。
朝廷正。法令行。
一人之冤得以闻。一吏之犯得以诛。
由此致也。是政之举。
化之成。则田自均。
人自赡。而天下陶然化矣。
岂待曲吏而事为乎。其与贞观开元
非异时也。法苟未行。
人苟失职。徒易其制更其业。
扰人敛怨而已耳。制策曰。
取人唯其行。不必文采。
命官唯其才。不必资考。
然则行非造次而备察。才非错综而遍知。
不以文采为重轻。而士可进退。
不必资考为程准。而吏有条贯。
适变矫枉。渴于良规者。
今之取士。以文字记读为法。
其素履实行。则无门而知。
使由文字而进者。往往犯奸赃为枭獍。
以成其弊也。乾元以还。
版籍斯坏。所在游寄。
莫知从来。伏惟敕天下人士。
未归者一皆复贯。愿留者则令著籍。
置乡校县学州庠。以教训其子弟。
长育其才。自乡升之县。
自县升之州。自州升之礼部。
公卿子弟长于京辇者。则使之必由太学
然后登有司。如是其幼弱。
其壮老。发言举足。
云为进取。可得而知矣。
然后参以才艺。试以器用。
诚取人之急务。伏惟陛下裁之。
若资考之限。其章句之庸才。
资荫之常调者。仍宜旧贯。
贤能之士。则行臣向者之谋。
从有司长吏之举。其赏必行。
其罚信焉可也。制策曰。
何方可以序六气来百祥。何施可以寿偫生仁众姓。
徵于前训而有据。议于当代而易从。
勿猥勿并。以称朕意者。
臣闻古者山林薮泽。皆有时禁。
动作之为。无差月令。
则六气以序。百祥以来。
而生生之类。莫不跻仁寿之域矣。
今舍此而不务。杀胎毁卵。
伤仁挠和。而奉胡夷之法。
正月五月九月断天下之屠。欲蕃物产而祈福祐。
斯亦无谓矣。伏惟陛下动遵月令。
前训可据之文也。事稽时禁。
当代易从之道也。施之而不已。
执之而有恒。则帝皇之美。
远惭于今日矣。臣谨对。
欹器赋836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
癸丑岁。余时在中枢丞相路公见遗欹器。赠以古人之物。永怀君子之心。尝欲报以词赋。属力小(一作少)任重。朝夕尽瘁。固未暇于体物。今者公已殁世。余又放(一作旋)逐。忽睹兹器。悽然怀旧。因追为此赋。置公灵筵。词曰。
昔周道砥平。
既安且宁。
赫赫公旦。
配德阿衡
谓难守者成。
难持者盈。
始作兹器。
告于神明。
仲尼宪文武之道。
思周公之德。
入太庙而观器。
(一作见)遗法而叹息。
且曰。
月满而亏。
日中(一作盈)则昃。
彼天道而常然。
欲久盛而焉得。
乃沃水于器。
(一作俯)察要终。
挹彼注兹。
(一作授)若冲
虚则臲卼。
似君子之困蒙。
中则端平。
若君子之中庸。
既满则跌(一作满则倾跌)
霆流电发。
器如坻隤。
水若河决。
非神鼎之自盈。
异衢樽之不竭。
盖欲表人道之隆替。
明百事之有节。
然兹器也。
不以中而自藏。
以跌而自伤。
其过也如彼薄蚀。
其更也浸发辉光。
得其道者
居则念于丰蔀。
动乃思于谦受。
颜既复而不远。
惠屡黜而何咎。
知任重之必及。
悟物盈之难久。
虽神道之无形。
常参然于前后。
昔与君子。
同秉国钧
公得之为贤相。
余失之为放臣。
睹遗物之犹在。
怀旧好而悲辛。
思欲克巳以复礼
永报德于仁人。